(特約通訊員 秦建華)創新是第一動力,人才是第一資源。近年來,淮河能源股份緊扣各產業特點,堅持創新引領,保障經費投入,完善體制機制,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,激勵廣大職工崇尚創新、推動創新、投身創新,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搶占競爭話語權和發展主動權。
建章立制厚植創新沃土
一直以來,淮河能源股份扎實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和保障政策,制定下發《淮河能源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創新工作管理暫行辦法》《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管理辦法(試行)》等一系列文件,為全員創新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和理論遵循。
與此同時,該公司積極成立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,從科研項目的分類、申報、立項、實施、招標、驗收、評價,以及科研項目費用使用與歸集、建立科技創新獎勵機制、大力推廣應用創新成果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細化措施,進一步激發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。
該公司目前獲得國家專利28項,在集團公司近年來青工“五小”競賽活動中榮獲獎項數十個,其中5項成果入展淮河能源控股集團首屆“五小”成果推介會簽約儀式。
成果的取得,得益于公司內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,推深做實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,扎實開展技術創新項目孵化和技能培訓等工作,加強師帶徒,加快科技攻關,著力解決企業發展難題。
鐵運分公司“劉繼宏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”2021年被淮南市總工會命名為第六批全市示范性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。設置了機車技術、線路養護、電務電氣及車輛檢修4個專業組,推廣到分公司所屬的4個生產段,針對生產現場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技術攻關,有效提升生產一線技術裝備水平。
潘三電廠“尚元水技能大師工作室”以集團公司首屆資深技師尚元水為領辦人,圍繞電廠安全生產中重點難點問題,積極開展技術創新,探索建立同工種、同專業以及跨工種、跨專業的創新工作基地,做到技術資源共享、創新工作共促,增強電廠核心競爭力,為電廠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。
新莊孜電廠“吳前友名師帶徒工作室”是以該廠職工吳前友獲得淮南市“名師”榮譽稱號為契機,大力開展創建工作,在教學培訓中,吳前友利用機組檢修時機,通過在停運機組人為設置故障,由徒弟進行故障消除,并在現場手把手進行指導,有效促進青年職工快速掌握核心技術水平。
科技創新培育效益碩果
面對安全生產、經營管理、生態環保等新形勢新要求,該公司集中人才物資資源開展課題攻關,在破解技術難題方面啃“硬骨頭”,先后創建了一批科技創新項目,在有效促進生產力、技術工藝進步的同時,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,實現效益效率“雙提升”。
發電公司牽頭開展的“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硝自動控制裝置及其方法”項目,通過在顧橋電廠的應用,節省尿素成本約500萬元/年,還確保了氮氧化物達標排放,實現良好的社會、經濟雙重效益。
顧橋電廠實施的真空系統優化改造,增強了真空系統嚴密性,提高了機組真空,有效降低汽輪機組供電煤耗,節約燃料費用約670萬元/年,降低電費約20.5萬元/年。
潘三電廠將新型防腐耐磨搪瓷復合材料應用到空預器中,不僅圓滿解決了空預器使用周期短、漏風嚴重、經濟性差的問題,還降低了輔機電耗、燃料和檢修成本共計約520萬元。
新莊孜電廠一機雙塔技術改造,年度節約廠用電量及燃煤成本100多萬元,利用循環流化床鍋爐特有的燃燒方式摻配城市污泥入爐燃燒,開辟了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的一條新途徑,年創造經濟價值近300萬元。
管理創新打破效率壁壘
淮河能源股份聚焦安全生產經營,在制度機制、績效考核、管理流程等方面,扎實開展管理創新實踐,著力疏通制約管理效率的“腸梗阻”“絆腳石”。
鐵運分公司“天窗修”項目,將行車、施工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分離,做到了施工不行車、行車不施工,作業連續性好,提高了安全效益、作業效率,間接降低了人力資源管理成本。
全資電廠“三效四化”績效管理體系,給每個管理人員建立數據評價臺賬,讓職工手里得“實惠”、頭上得“榮譽”,工作積極性得到飛躍提升。
電燃公司創新風險防控管理體系,通過制定并完善貿易業務及風險防控管理辦法,對供應商、客戶進行分級,準入環節實行審核及審批控制,實現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流程業務監管。
售電公司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,依托大數據信息化技術,完成對重點用能單位水、電、煤、天然氣等能源數據的采集、整合、上傳,并完成與省發改委平臺的數據對接,實現多種能源數據的在線監測和能耗分析。
“科技創新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工作,近年來我們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,離不開長期堅持的理論突破、矢志不渝的技術創新和大量的實踐積累??萍紕撔率且豁椷B續性的工作,我們將緊抓產業變革機遇,持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,讓科技創新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。”淮河能源股份企業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。